2025年1月1日,我国首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(以下简称《能源法》)正式施行。作为能源行业的“母法”,《能源法》历经近20年起草、制定、修改和送审才获通过,犹如一盏明灯,为我国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、为各相关主体明确了权责。2月5日,《中国石化报》专访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、燕山分院院长徐林,探讨《能源法》对能源科技创新企业将产生哪些影响,原文如下:
问:《能源法》设立专章规定“能源科技创新”,强调推动建立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、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。这对研究院科研方向和发展战略有何影响?
答:《中国能源展望2060(2025年版)》研究成果显示,我国石油年消费总量预计于2027年前达峰,约8亿吨。当前,我国化工市场运行压力仍存,烯烃与芳烃产业链产能过剩,大宗化工品产能持续高位。《能源法》的实施,从法律层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约束,北化院作为我国化工材料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,在研发方向和未来发展布局上,要更加聚焦绿色低碳、可持续发展。一方面,要围绕传统优势业务发展,持续加大新技术、新产品开发力度,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发展;另一方面,要全国一盘棋深入谋划化工和材料产业未来发展,加大数字技术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力度,以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发展为重点,持续深入开展基础研究,推进“从0到1”的创新探索。
一要坚持科技创新持续向市场和用户需求聚焦。持续深化产销研用一体化机制,不断提升“市场需求”与“科技创新”的同向性,加快“油转特”“油转非”迭代进程,带动化工产品由低端过剩、同质化现象严重,逐渐向“专精特新”、中高端产品占比不断增加转变。
二要聚焦“双碳”目标加大绿色高效工艺技术开发力度。《能源法》第二十二条规定,对化石能源要“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”,因此,朝着“更高催化效率、更先进生产工艺、更洁净生产过程”的方向谋篇布局是当务之急,更要在开发更高效率、更高水平催化剂技术及工业生产技术上久久为攻,不断提升原料利用率及技术先进性。
三要聚焦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谋篇布局。聚焦智能穿戴、海陆空新经济发展等新兴产业,加大协同创新力度,加快推进以石油为基础的化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,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。
问:《能源法》的施行一方面会刺激能源行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断增长,带来更多市场机会,另一方面也会严格法律要求。研究院应如何抓住机遇、应对挑战?
答:一是要高站位谋篇布局、抓纲举要。北化院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,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、上下游企业,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应用示范,在推动产学研用及上下游产业链、供应链协同创新上积累了重要经验,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、搭建了更具挑战的创新平台。未来,北化院将持续深化协同创新机制,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、干在前,让各类人才想干事、愿干事、干成事,为化工材料板块发展升级蓄势蓄力。
二是以高效率创新抢抓发展机遇、勇接挑战。当下,知识更新不断加快,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要么出局、要么出众。北化院在液体橡胶等众多新技术开发上步伐不断加快,既为优势业务巩固拓展把握了新机遇,也在勇担社会责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未来,北化院将持续为高效率创新、高质量创新立梁架柱、夯基垒台。
三是以高效能制度建设赋能高质量创新。2024 年,北化院天津科学实验基地一期建设 13套装置全部实现一次开车成功,在护航高水平、高效率科技创新上探索了新路径、取得了新成效。围绕持续优化创新效能、提高创新效率,北化院成立医卫研究所、基础研究所等,并在全院范围内按照专业划分持续完善137个专题组设置,实现任务到单位、责任到个人。
问:在《能源法》的指引下,研究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科研重点是什么?
答:首先,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。一方面,加大高效催化技术开发力度。持续开展深层次科学问题探索,以丰富的基础研究成果指导技术开发不断迭代升级,推动工业生产向绿色、高效方向转变。另一方面,强化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创新。《能源法》第四条明确规定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和各领域全面降低能源消耗,防止和减少能源浪费”,深入探索互联网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智能“实验室”、智能“研究院”,贯彻落实好科技创新挑大梁的关键作用。
其次,在提升发展“含绿量”上下功夫。一是加大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。持续丰富拓展基础原料来源,探寻降低消耗化石原料的可行路径。二是加大先进工艺技术开发力度。如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(TPV)技术,为合成材料减重的同时,还能提高相关材料的回收利用效率。三是加大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研发力度。从回收、分类、再利用等角度出发,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、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交流力度,逐步攻克废旧高分子回收难、回用率低等难题,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,减轻日益增加的生态环境压力。
再次,在集智聚力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上下功夫。未来的创新将是多学科交叉、多领域融合的创新。北化院将坚持“横向贯通+纵向联合”,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强化多学科联动、多领域协作,持续深化上下游产销研用协同机制,培育打造“专精特新”成长“摇篮”。坚持目标导向规划人才队伍建设。从科技变革、新领域新赛道发展中谋划人才培育方向、引育规律,打造创新人才高地,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同频共振、双向奔赴。